查看原文
其他

国企混改引爆投资热点:七大领域全面开花,地方国资灵活作战

王雪青 上海证券报 2018-08-22

权威、深度、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


国企混改加速落地,改革新趋势逐步确立。


从腾讯、吉利参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混改第一单,到东方航空百亿级定增引战投,新一轮央企标杆型混改加速落地,铁路、民航领域成为重头戏。


上证报记者注意到,除央企“七大领域”混改持续深化外,地方国资的运作也日趋灵活,国有资本进驻民企案例在增加。


此外,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,外资参与国企混改也有望取得新的进展。

 

铁路民航领域混改加速

 

继东航物流混改后,东航集团“混改2.0”锁定上市公司东方航空。


东方航空7月11日发布定增预案,公司拟A股定增募资不超118亿元,引入均瑶集团及其旗下吉祥航空,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;公司还拟在H股向吉祥航空定增募资35.5亿港元。

 

有分析人士指出,东航此次引入两方面的战略投资者,一是来自民营资本和同业伙伴,二是来自国有资本,体现了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相互融合。


而且,东航和均瑶集团总部均位于上海,都以航空运输服务为主业,双方的合作具备良好条件。混改后,东航和吉祥航空将以资本为纽带,结成战略合作关系,释放出更多合作成效,包括带动各业务领域的合作,提升运营效率,完善航线网络。

 

就在不久前,中国铁路总公司混改第一单也正式落地,腾讯与吉利控股以43亿元拿下铁总旗下动车网络49%股权,携手建设经营动车组Wi-Fi平台。


分析人士认为,Wi-Fi运营属于铁路运输中具有竞争性业务特征的资产,引入社会资本有利于技术创新,符合资本、技术和市场相融合的基本发展趋势。

 

这只是铁总混改提速的开始。


2017年,铁总确立了国铁企业公司制改革“三步走”目标并强力推进,截至当年底,18个铁路局已改制为集团有限公司,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。


在公司制改革的基础上,铁总工作会议披露,2018年将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,研究各专业优势公司和科技型企业实施混改方案,引入社会优质资源。

 

自2016年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启动以来,电力、石油、天然气、铁路、民航、电信、军工等“七大领域”企业皆迈出实质性步伐,相继有三批共50家试点落地,包括央企和部分地方国企。


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认为,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是为了调整股权,更重要的是解决国企的机制和发展问题,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资源、技术和管理。


对国企来说,混改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;对民企来说,参与混改则可分享国企独有的经营资质,实现共赢。

 

国资进驻民企案例增多

 

近阶段,地方国资的运作趋于活跃,国资入股甚至控股民营企业的案例明显增多。


上证报记者注意到,近期不少民企老板因股权质押平仓风险而转让控股权,国企成为重要接盘方。此类民企,自身资产质量不差,估值又处于低位,国资接盘成本相对较低。

 

如天海防务,今年6月份,公司实控人刘楠拟通过转让股份及委托表决权和提案权的方式,将控股权卖给扬中市政府全资持股的金融平台——扬中金控,从而拓宽融资渠道,解除刘楠的高质押风险。


扬中金控则表示,天海防务的两大主业船舶设计与制造、清洁能源均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,其对上述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总体看好。

 

同在6月份,遭遇流动性危机的“盾安系”也获国资出手支持。

 

有分析人士认为,部分民企由于一时的流动性困难寻求转让,但所处行业前景不差,也有一定市场地位,国资进驻后有望盘活资产,不排除这些企业未来还能产生不错的效益。

 

除困难期引援外,一些经营状况不错的民营企业也愿意牵手国资增强实力。


如英飞拓拟定增募资6亿元引入深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——深投控,后者将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。有分析认为,深投控投资英飞拓应是看中其多年来在智慧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家居和数字营销业务上的布局和积累。

 

当然,国资有进也有退,如在一些充分竞争领域引入民资。近期,舍得酒业大股东沱牌舍得集团再次启动混改。


持有公司控股股东沱牌舍得集团30%股权的四川省射洪县政府,拟将所持部分国有股权对外公开转让。

 

扩大开放将有更大进展

 

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,未来,在外资参与国企混改方面,预计会有更大进展。

 

上海市政府最近推出“上海扩大开放100条”,提出加快实施汽车、飞机、船舶产业对外开放,以及放开国际船舶运输、船舶管理企业外资股比限制等诸多开放举措。

 

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国企改革,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都积极地向各种所有制资本开放。


从此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看,都提出要积极引入外资参与混改。而在前期的混改实践中,也有外资参与。

 

去年8月16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》,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。


《通知》明确提出,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,包括持续推进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对外开放。

 

周丽莎认为,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及混改,其主要出发点可能有以下两方面:


一是扩大资金来源,更好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;二是更好吸收外资优势,推动国有企业治理规范与管理水平提升。


不仅如此,有了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参与,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有企业的企业形象与国际知名度,而且,日后在合作过程中,通过谈判也许还能达成渠道共用等方面的协议,这无疑会对国有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

 

(记者吴绮玥对本文亦有贡献)

延伸阅读

央企上半年收入利润创新高

记者:王雪青

央企改革赢得可喜回报。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1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,上半年,央企收入和利润水平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。


央企累计实现营收13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1%;实现利润总额8877.9亿元,同比增长23%。

 

效益增长是改革最直观、最显著的成效。同时,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,央企降杠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

6月末,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%,较年初下降了0.3个百分点,同比则下降0.5个百分点。

 

改革还需继续深化,央企重组将有“新文章”。彭华岗透露,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企业间的专业化整合。

 

经营效益创新高

 

据介绍,央企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13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1%,增速比一季度提升1.4个百分点;6月当月实现营收2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7%。


有17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20%,43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10%。石油石化、煤炭、电力、机械、钢铁等行业收入增速超过10%,建筑、交通运输、通信等行业收入平稳增长。

 

效益方面,央企上半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877.9亿元,同比增长23%,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.1个百分点;6月当月实现利润2018.8亿元,同比增速达26.4%,创历史单月最高水平。


有37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%,58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%。石油石化、冶金、火电等行业效益增速超过30%。

 

另一大亮点是,上半年央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52.8亿元,同比增长33.9%,较央企平均利润增幅高10.9个百分点;工业企业增利额占央企利润增量的比重为78.6%,较一季度提高了9.7个百分点。

 

降杠杆已有成效

 

降杠杆方面,截至6月末,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%,较年初下降0.3个百分点,同比下降0.5个百分点。


央企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,降杠杆取得成效。“目前,中央企业的资产总规模达55万亿元,(资产负债率)降0.1个百分点都是很大的规模。”彭华岗表示。

 

其中,有59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年初有所下降,29家企业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。分行业看,通信、军工、航空运输、机械、建筑、冶金、矿业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超过0.5个百分点。

 

负债率降低的同时,央企的负债结构也在持续优化。上半年,中央企业带息负债规模同比增长4.9%,增速比年初下降2.3个百分点,较权益增速低3.9个百分点。


彭华岗表示:“央企66%的负债率,其中带息负债占40%左右,这几年,带息负债的增速低于权益增速,是降杠杆的重要成效。”

 

彭华岗表示,国资委将负债率高的企业列入重点管控,重点采取措施。现在,国资委重点管控的企业平均负债率同比下降3.3个百分点。


此外,18家企业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,签订框架协议5000亿元左右,现在落地的已超过2000亿元,这也推动了负债率的下降。“国资委会和有关机构进一步协商,加快推进相关工作。”彭华岗说道。

 

混改也对降杠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在引进民营企业及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过程中,实际上也引进了资本。更重要的是,混改使国企治理结构更加科学,经营机制更加市场化。

 

重组走向专业化

 

备受关注的央企重组将有哪些新动向?

 

彭华岗透露,下一步,国资委在推进央企重组整合方面,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:

 

一是重点围绕国家战略的落实,继续推动集团层面重组。按照“成熟一户、推进一户”的原则,通过重组整合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。

 

二是重点围绕央企整体资源效率的提升,深入推进企业间的专业化整合。


彭华岗说,下一步,国资委要加大力度,通过推动无偿划转、有偿收购、组建股份制公司等方式,打破企业边界,推进专业化整合,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、主业企业的集中。

 

三是重点围绕协同效应的发挥,切实加强重组后的内部整合融合。


彭华岗表示,国资委将通过加强专项督查、开展重组效果评价等途径,指导推动重组企业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、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,加快剥离非主业、非优势业务。


编辑:孙放


往期回顾


混改再出重大消息!东方航空推百亿定增,带着民营巨头“一起飞”


重磅!两大通信央企放大招,5G概念或将再次引爆


本期责任编辑:张晓光

版权声明

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人不得转载、编辑、重新发布,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;联系我们:021-38967805。


每一个赞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